政务邮箱: 用户名 密码
English RSS订阅 掌上宜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情 >> 人物纪事
郑谷和他的读书堂
更新时间: 06-11-02 字体:【  
位于今宜春市袁州区洪江乡东南村后的仰山栖隐寺旁,有一道山梁名为书堂山。在书堂山中部,离栖隐寺大约一箭之遥的地方,有一块古宅遗址。那就是著名的郑谷读书堂遗址。书堂山的得名,即源于此。
  郑谷读书堂曾是宜春历代名胜,尤为历代骚人墨客所景仰。宋朝的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都曾到这里凭吊。
  郑谷读书堂之所以值得瞻仰凭吊,是因为郑谷的历史声誉高,诗品、人品均堪称典范。他是宜春县(现袁州区)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诗坛获得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的著名诗人,也是唐代江西诗人中成就最大的一位。直到今天,他仍然是宜春乃至江西人民的骄傲。
  郑谷,字守愚,宜春(今袁州区)人,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死于五代十国时的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享年61岁。郑谷的父亲郑史曾考中进士,在柳州当官时,与唐代著名文学家司空图为同僚。郑谷七岁时,司空图见到他的诗赋习作,曾一时叹为观止,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背说,好小子,你将来当成为“一代风骚主”啊!从这段情节,再联系到他晚年回宜春后先筑屋于化成岩下,后建草堂于仰山之麓来看,他应该是出生在柳州父亲的任所,并在那里读书长大;到他晚年回宜春时,老家已经没有了房子和亲人。但深入骨髓的故土情结,却还是使他在将老之年,选择了落叶归根。
  郑谷虽然自小才华横溢,但是科举、仕途却颇为不顺。他21岁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名落孙山。此后又连考10回,直至40岁才中了进士,又因时局动荡,至45岁才授为京兆鄠县县尉,不久提拔为右拾遗,50岁时再升迁为尚书都官郎中(约相当于现代司局级京官),因此被称为“郑都官”。唐哀帝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逼帝迁居洛阳,烧毁长安宫,郑谷眼见李家王朝气数已尽,在宜春籍和尚虚中的提示下,弃官返回了宜春,先在化成岩下建房,后又在仰山建造读书堂隐居,至公元909年去世;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袁州太守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
  郑谷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梦想虽然惨遭破灭,但诗歌创作却成就卓著。《全唐诗》收录他的诗有325首,他本人辑录于诗歌自选集《云台编》、《宜阳集》中的,共计有1000多首,可惜版本均已失传。因此,他和当时的著名诗人许棠、任涛、张摈、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同被号称为“芳林十哲”,(又称“咸通十哲”)。有人甚至称他为晚唐诗坛巨擘。
郑谷的诗歌清新婉丽,明白晓畅,讲究锻字炼词。他隐居仰山后,有一年,湖南诗僧齐己来访,呈上《早梅》诗,诗中有两句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既然题为“早梅”,说“数枝”就没有完全突出“早”字,不如将“数枝”改为“一枝”好。齐己一听,佩服不已,当即拜称他为“一字师”。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成语“一字师”的由来。
 郑谷的诗歌,成就最高的要数写景咏物诗。这类诗写照传神,烘托比兴,景物的特点与人物的感情融会贯通,鲜明突出。其中《鹧鸪》诗被誉为千古绝唱。因此,人们又称他为“郑鹧鸪”。

《鹧鸪》诗曰: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
   
  鹧鸪啼声凄厉,使人伤感。该诗以鹧鸪喻游子、迁客;取舜帝客死,二妃殉情、屈原投江,万民同悲的典故,借鹧鸪啼声渲染了作者凄怆悱恻、寂寞孤苦的感情,确实感人至深。
为了纪念诗人并褒扬他的代表作,宋代袁州就在府城命名了一条街道为“鹧鸪路”,后一直沿袭至现代,直到“文革”时,才改名为“东风大街”。
郑谷在生的年间,唐朝宫廷一直是宦官专权,朋党倾轧,国无宁日。因此他早期的诗歌多为在离乱之中忧国忧民,甚至试图有所作为的感叹。例如,他在一首题为《中秋》的诗中吟道: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天。
  天气正得所,客心刚悄然。
  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
  此际难消遣,从来未学禅。
  
  又在一首《重阳夜旅怀》中吟说:
 
  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
 
  这都反映了他在朝廷危亡之秋的忧虑和愁思。
  到了50岁后,他已认识到救国无望,这才产生了归隐之心。在《次韵和秀上人长安寺居言怀寄渚宫禅者》一诗中,他吟道:
 
   旧斋松老别多年,香社人稀丧乱间。
  出寺只知趋内殿,闭门长似在深山。
  卧听秦树秋钟断,吟想荆江夕鸟还。
  唯恐兴来飞锡去,老郎无路更追攀。
 
  又在《慈恩寺偶题》中吟道:
 
  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诗中已经明显表露了自己对国事的无能为力和不得不弃官归隐的念头。
  隐居仰山后,他力图忘却世事,解除思想负累,使自己归于澹泊,因此,以诗自况说:
 
  携琴当酒度春阳,不解谋生只解吟。
  舞蜂歌蝶莫相试,老郎心是老僧心。
 
  又有《短褐》一首说:
 
  闲披短褐杖山藤,头不是僧心是僧。
  坐睡觉来清夜半,芭蕉影动道场灯。
 
  这些诗,都表明了他力求超然脱俗的出世之慨。
  然而,他毕竟是一名深受儒学熏染的士人官宦,当朝廷离乱甚至覆灭的消息不断传入耳中时,终是想超脱也超脱不了。因此,尽管住在了深山古寺之侧,终日与僧人为伍,内心的烦恼和悲苦还是拂之不去。在《渼陂》一诗中,他吟道:
  
  昔事东流共不回,春深独向渼陂来。
  乱前别业依稀在,雨里繁花寂寞开。
  却展渔丝无野艇,旧题诗句没苍苔。
  潸然四顾难消遣,只有佯狂泥酒杯。
 
  曰:又《寂寞》诗
 
  江郡人稀便是村,踏青天气欲黄昏。
  春愁不破还成醉,衣上泪痕和酒痕。
 
  又《黯然》诗曰:
 
  搢绅奔避复沦亡,消息春来到水乡。
  屈指故人能几许,月明花好更悲凉。
 
  唐朝倾覆后,连湖南僧人齐己(就是拜他为“一字师”的那一位)都看透了他感受着朝廷沦亡的悲苦心境,于是他在《五律·戊辰岁湘中寄郑谷郎中》一诗中写道:
 
  白发久慵簪,常闻病亦吟。
  瘦应成鹤骨,闲想似禅心。
  上国杨花乱,沧洲荻笋深。
  不堪思翠巘,西望独沾襟。
 
  最后,诗人终于在这种想超脱而又超脱不了的矛盾心境中,走完了悲哀而又卓越的一生。
  和李白、杜甫一样,郑谷也是政治仕途上的失败者,然而,仕途上的挫折,偏偏成就了他们的创作,从而也就成就了他们千古流芳的诗名。正所谓“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古贤哲们的奇丽人生,确实值得人们永世深思。这恐怕也正是郑谷读书堂能够成为千古胜迹的原因之一吧?
  可惜的是随着晚清朝廷的腐朽,国家的衰败,郑谷读书堂也沦落毁圯,继而没入了柴丛。近百年来,已是无人踏足了。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意识的加强,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化古迹的多方面价值。因此,郑谷读书堂和近旁的栖隐寺,都已被僧俗各界提上了筹备重建的议程。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这所古朴的草堂,将带着一名久远的读书人的诗书风采,重现在人们的眼前。
 
信息来源: 本站收集 【打印本页】【纠错留言】【关闭窗口】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网站帮助 | 联系我们 | QQ及时咨询 QQ及时咨询(2513807704)
主办:宜春市人民政府 承办:宜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宜春市政务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bet365娱乐场下载 赣ICP备06000141号 赣公网安备 360902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