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邮箱: 用户名 密码
English RSS订阅 掌上宜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情 >> 禅宗文化
慈化寺和普庵祖师
更新时间: 06-11-02 字体:【  
宜春市区西北方向50公里处有一座山,名叫南泉山,是萍乡、浏阳、万载、宜春四地接壤之地,名播宇内的慈化寺便座落于此。这里曾是吴楚咽喉地带,是江南佛教大道场之一,千百年来繁盛不息。到宜春,不可不到慈化寺;了解宜春宗教文化,不可不知千年慈化寺的辉煌瑰丽。
 
“郡刹之冠”的天下大慈化寺兴衰始未
 
慈化寺始建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因位于南泉山,又称南泉寺,寺成后曾两度遭火焚毁,元大德五年(1301年)慈化寺住持明照大师慈昱和尚,赴京朝见皇帝,回来后奉敕大修慈化寺,是年冬,广购土地,遍延工匠,历时十余年,终成一座煌煌“大慈化禅寺”。
据《普祖灵验记》、《敕赐南泉山宗谱》等文献记载,当时建成的大慈化寺有普光明殿、无量佛殿、五如来殿、四天王殿、雨华堂、达本堂、方丈堂、浴堂、钟楼、鼓楼、天轮殿、地轮殿、选佛场、旃檀林、藏经阁、四关、东山门、西山门、二十四寮、小圆堂、大圆堂、东庵、西庵、观心堂、圆通阁、桂轮堂、香林书院,还有丹墀、僧堂、库房、四斋阁、日月台、倒柏亭等,整个禅寺,设计规整,布局合理,秩序井然。寺庙占地百亩,殿阁连云,栉比鳞次,有僧侣千余,焚音佛号,暮鼓晨钟,香烟缭绕,烛火彻夜,极一时之盛。当时国中道场,无出其右者,故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于洪武18年(1385年)赐建龙亭一座,御书“天下第一禅林”勒碑置于内。“天下大慈化”之名于是张扬天下,流传海外。后来,明英宗又赐额“南泉山大护国慈化禅寺”,明宪宗赐额“广慈护国大慈化禅寺”。其时,是历史上慈化寺的全盛时期,时人描写道:“普庵大士开山祖,山色泉声似西土。道成留与坐禅身,名轧羲娥共今古。每年朝礼秋三月,不异灵山大会时……修廊夜点万枝灯,斋厨日办千人供;庭前柏树手亲栽,愿力宏深许再来;须知五百年间事,优钵昙花一度开。”
南泉山风光秀美,诗云:“名山僧占满,问景数南泉”。“南泉八景”向负盛名,如“龙岩瀑布”、“炉岭晓烟”、“月沼连香”、“兰山耸翠”等景点,至今犹存,明朝袁州知府朱华吟“兰山耸翠”诗云:
兰山万仞秀钟灵,黛色常凝似拥屏。
无柳与人游系马,有松借鹤立梳翎。
云收屹屹连天碧,雨过峨峨拔地青。
永镇南泉增胜慨,王维笔健画难成。
慈化寺左边,还建有一观音阁,由山门、前院、前殿、中殿、后殿组成,纵深50米,立柱上有楹联云:
何须叩普陀,法雨频来三千界;
即此是南海,慈云遍覆十二洲
后殿供奉观音大士神像,法相庄严,每逢农历9月19日,此地都举办观音阁庙会,会期五天。届时,除毗邻地区万载、浏阳、萍乡外,还有远道而来的福建、湖北、江苏、安徽等地香客来朝,焚香礼拜,贸易交流、热闹非凡。
经数百年流衍变故,今日慈化寺虽已不再有九殿二十四寮的宏大规模,但旧址犹在,遗迹历历,依稀让人想见当年天下大慈化寺的风采。如今修复的慈化寺,宽阔的山门前,两座精巧的牛角塔分列左右,直指苍穹,引人驻足仰望。寺廊有青石立柱,刻有两副楹联,一云:
西极引慈云,宝筏金绳力民咸渡
南泉敷化雨,苍松翠柏四季沐恩
一云:
胜迹记南泉,天下名山推第一
圆音嗣西竺,宜阳法旨阐无双
两副联语高屋建瓴,旨深意远,词章焕彩,气势不凡,撰者当非凡手。正门墙上,嵌有皇封“敕赐南泉”匾,门楼上有草书“海阔天空”四个鎏金大字,相传为仙家吕洞宾所书,气势慑人。进入前殿,一尊巨大的佛像端坐其上,这便是慈化寺开山祖师、得道高僧普庵和尚。说慈化,不可不说普庵,且让我们走近这位神异人物吧。
 
普庵祖师行状纪略
 
自东汉明帝永平10年(公元67年)西竺佛教经像传入中国后,中国寺院供奉的便是四大天王、十二圆觉、二十诸天、十八乃至五百罗汉之类的西天佛像。宋时称为“活佛”的济公虽有“降龙罗汉”的美名,当他前往罗汉堂中报到时,毕竟比西天罗汉迟来一步。在江南的一些寺院中,他只好站在过道旁,而在北京碧云寺里,他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只能蹲在屋梁上。
然而,却有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僧人,为自己在佛殿中找到了一个位置。一般佛寺大殿正中法坛,供奉释迦牟尼,佛坛背后,通常塑一堂“海岛观音图”。其中就有一尊称为“普庵祖师”的中国僧人,这位普庵祖师,乃是土生土长的江西宜春人。
普庵,俗姓余,名印肃,号普庵,世居宜春县石里乡太平里,即今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唐时,精通风水的司马头陀和尚,曾到此地,并留下铃记云:南山有个七星嶂,亥脉宜丙向,面前峰秀似悬幡,佛祖不为难。果然,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11月27日,余坊村一户余姓人家室内祥光烛天,隐现莲花,普庵出世了。六岁时,其梦见有僧点其胸,醒来但见胸前有赤点大如樱桃,知非凡物,遂出家拜慈化寺正贤和尚为师。一日,正贤授普庵《法华经》,普庵却说:“诸佛玄旨,贵悟于心,数墨循行,何益于道!”一番话显示出普庵对佛道与众不同的领悟。
据说,普庵之得道开悟从《华严经》而来,当他读至“达本情亡,知心体合”时,遍体流汗,豁然大悟,曰:“我今亲契华严境界矣。”元代大诗人虞集游慈化,感普庵阅《华严经》而开悟,吟道:“炉香满室雨垂帘,借得方床午睡酣,泉上老龙还记取,山翁曾此听华严。”
普庵入主慈化寺是在宋高宗绍兴23年(1153年),但他并不常住寺内,往往藜权芒履,励精行道,四方来投者,随机诱引,得其心传而成正果者无数。又好以异术神技为民众驱灾除病,故善声载道,名动禅林。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普庵以原寺所处“地气索莫”难成气候,决定另择新址重建梵宇,一日来到南泉山,忽见一人身高八尺,红发披肩,苍髯掩口,普庵问:“尔何方神祗?”那人道:“小神奉玉帝之旨,守护此地,候普庵僧五百年矣。”普庵笑道:“贫僧正是普庵。”于是普庵在南泉山开基兴工建寺,两年后寺成,今日慈化寺址便是800余年前之旧址。
普庵善神术,屡屡为民禳灾去病,救旱抗洪。南宋嘉熙元年,因祈雨封“寂感禅师”;淳佑10年,因救旱加封“妙济禅师”;因禳疫加封“真觉禅师”。咸淳四年,又封“昭赐禅师”,大德四年,加“大德禅师”,皇庆元年加封“慧庆禅师”。至明代时,普庵被抬高到菩萨的地位。明永乐皇帝评说普庵:“万行圆融,六通具足,端严自在,变化无方,哲学悟于群迷,普利益于庶类,如溥甘霖于六合,膏泽均沾,犹现满月于千江,光辉旁烛。”
普庵不仅神术高超,其佛学功底亦不比寻常,一册《普庵语录》,明成祖朱棣叹为“其精深也,非想象之可求;其神妙也,非虚空之可似”。明进士邹元标读之,认为其“直接如来正宗”。
普庵圆寂之前,曾花费5年功夫,刺血泥金,书写了一部《金刚经》。这部供奉在慈化寺的血书《金刚经》与珍藏在临江慧力寺的苏东坡手书《金刚经》碑,都是江西境内极负盛名的佛寺镇寺之宝。
 
慈化寺典故杂撷
 
郡刹之冠的慈化寺,自然成了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心,并对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习俗形成影响。尤其是有关寺院本身及普庵祖师的许多传说,至今仍在当地民众中口口
相传。这里选录数则,以飨读者。
 
鼻  涕  钟
 
慈化寺建成后,百样不少,就缺一口大钟,这事传到了萍乡县田心堡李昭文员外耳中,他决心为佛寺铸一口钟,于是请来工匠铸成了一口千斤重的大铁钟,钟铸成了,要送往慈化寺却不容易,山高路远,钟又笨重,李员外眉头结起了疙瘩,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这日,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来到李员外家门口,见李员外面有忧色,因问道:“施主有何事为难,不妨道来。”李员外见是一位鹤发童颜老道,不敢怠慢,连忙引进大厅,酒食招待。然后把欲将大铁钟送往慈化寺而犯愁的情况说了。吕洞宾听罢一笑:“施主不必忧愁,待我与你送去。”说罢朝大钟走去,取下随身带着的雨伞,用伞柄挑起大钟就走。众人见状,知道是仙人来到,忙跪地磕头。
吕洞宾挑着钟,有时大步流星地行走,有时腾云驾雾天上飞。不多时,便来到慈化寺前。普庵似乎知道有人送钟来,早早就率众在山门外迎候。这会见吕洞宾伞挑铁钟飘然而来,心下想:你这不是显摆吗,咱普庵也得露一手,可不能让你小看了咱。待吕洞宾来到跟前,普庵伸出佛帚一挥,便将铁钟轻轻接了过来。
吕洞宾见状,却心下不悦:咱一番好意为你送钟,一句感谢的话没有,却在咱面前玩这一手,也太瞧不起人了。我要叫你的钟敲不响!掉过伞柄,在钟上一敲,那钟随即裂开一条斜斜的裂缝。普庵见状,心急眼快,喷出一线鼻涕往裂缝上一挂一抹,将缝补上了。从此,这钟就叫“鼻涕钟”。
钟身上至今还有那一道白色的痕迹,据说就是涕迹。
 
万  人  床
 
慈化寺落成之后,四方礼拜之众,可说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由于打尖挂单的僧人甚多,寺里安排宿处感到为难。
一日,本地员外李善人进山朝佛,见许多云游僧人宿于廊间地上,便想到为山寺添置一些铺床以应急需。李善人察看寺内,见禅房后院尚称宽阔,即请工匠打造了一排卧坑,长有数丈,四围绘有佛经故事,十分精美。普庵知悉后,合十赞说:“一心敬佛,来日必添福加寿”。并将此坑床赐名为“万人床”。
李善人听后,想想似觉不妥,说道:“这床虽大,睡个七、八十个人也就差不多了,今号为‘万人床’,恐言过其实,被人讥讽,让咱李某人反落诓骗佛祖的罪名,是否改赐他名为好?普庵闻言笑道:”无妨,无妨,凡投宿者多多益善。”李善人仍疑惑不解:“如何睡法?”普庵道:“凡投宿者不得点灯燃烛,不得开口说话,不得争相拥挤,只要照此去做,此坑便宽敞无边,再多的人也能睡。”众人听罢,知普庵佛法高深,凡人不可窥视。
果然,凡来投宿此床者,只要不出声,摸黑进去悄悄躺下,便有你躺的地方,永远不会有睡不下的时候。于是“万人床”名声远播,普庵的法力也愈加传扬四方。

出  木  井
 
慈化寺普光明殿左侧(即今金华林场场部)有口土井,名曰:“出木井”。此井全系土壁,从井口俯视,但见四壁长满苔藓,井下水底处则横亘一根脸盆般粗的松木。
  传说当年僧众四出化缘,募集建寺之资。看看募资已足,普庵便率数人到湖南选购木材。一日来到金钟湖林区,但见峰峦奇秀,云雾流荡,古树参天,浓荫蔽日。于是找来山主伍氏,商谈购木材建寺院之事。山主伍氏却是个贪心刁钻之人,认为赚和尚的钱不赚白不赚,故意漫天要价。还说他只卖无尾树,断梢木,如若山上有这两种木材,方可出卖,否则,不能从命。普庵见此情形,心中早有主意,约定翌日成交,不见不散。言毕含笑话别,自寻山寺歇脚去了。
这晚,普庵师徒又转回伍氏山林,上山后两人各站一个山头,手里拿着一根线,用线一割,那些百年林木都断了梢。次日清晨,伍氏随普庵上山查看,见大片山林之木均成无尾之树,不禁愕然,但有苦说不出,只好照前所言将木材卖与普庵。心下却想:木头是买了,看你怎么砍,怎么运?限期之内砍不完运不走,再找你算帐。谁知普庵当天便再施神术,以线伐木,断成需要的长度。再唤出本地山神、土地,令“穿山钻洞运木到南泉”。那木头便好似鱼群上水一般,一根一根穿山钻地,一直来到南泉山慈化寺,再从寺侧那水井里浮上来,不多时井口木材便堆积如山,收木的和尚说一声:“够啦”。那木随即停运,最后一根卡在井里,没有出来,遂成这一天下奇观。此井也就以“出木井”名传四方了。
 
白  牛  墓
 
慈化寺山门右侧,有一穴精工构筑的白牛墓,墓里埋的是一头白牛,墓碑上有“白牛祖师”四个大字。牛居然被封祖师,这里面有段故事。
一天傍晚,普庵在禅堂打坐,忽闻敲门之声。轮值小和尚见天色又晚,未加理睬,谁知敲门的声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急。无奈只有将门打开,却见门外是一头气喘咻咻的白牛,小和尚举手欲赶,白牛却一头冲进佛殿,径直奔向普庵座下前腿一跪伏地拜倒。普庵已知内情手抚牛头说:“牛呀,你吃打了。今天,你既然来到这里,就不用害怕了。”言罢令小和尚将牛引入后院,添水喂料,又令知事取来铜钱32贯,以作备用。
第二天清早,浏阳文家市5个屠夫寻牛来到慈化寺,说是昨日买下一头白牛宰杀,不料却被那畜牲挣脱,一径往这边奔跑来,若白牛今在寺中,烦请大师交还为谢。普庵点头问道:“你们杀这一头牛去卖,能赚得几贯钱?”屠夫答道:“能赚6贯左右,加上买牛已化26贯,倘此牛不归,我们要损失32贯钱。”普庵闻说,含笑合十:“阿弥陀佛,此牛已到我寺,杀生不如放生,我今连本带利与你32贯铜钱。将此牛留下。各位施主以为如何?”屠夫们不需动手便能赚钱,那有不答应的。拿了钱欢欢喜喜走了。
  普庵将白牛呼出,白牛感戴救命之恩,跪伏于丹墀之前。普庵说:“今日将你赎下,若只是添水加草养着你,你必无长进。你可领寺中其它几头牛每日里去踩泥做砖瓦。为建寺出力,求得解脱。”白牛领令,从此每日早出晚归,顶烈日,披风雨,与另几头牛一道,在砖瓦窑泥池踩泥巴,泥巴踩熟踩韧,方可制成砖胚,这是烧制砖瓦少不了的一道工序。
寺院落成后,白牛亦力尽归天。念及白牛有灵性,建寺有功劳,普庵赐封此牛为“白牛祖师”,厚葬于山门之侧。
 
“肃”字 迎 亲
 
中国汉族的婚嫁迎娶礼仪,无不以“喜”字以示吉庆。而慈化寺周边地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却是“肃”字迎亲的习俗,即在花轿诸迎娶吉祥物上张贴一“肃”字。这个习俗的形成来之于普庵。
  据传,某某两家结秦晋之好,新娘从女家发轿后,抬到男家,掀开轿帘,却不见了新娘!这是怎么回事?是何方妖物作怪?于是众人俱往慈化寺叩问普庵。普庵问罢详情,低首合十,已是心中有数。因教纸笔侍候,普庵口念“阿弥陀佛”,手书纸上“佛法无边,岂容邪恶,妖樟摄嫁,雷火劈它!”十六个大字。又落款斗大一个“肃”字——乃普庵之名印肃之“肃”,嘱众人将此纸贴在迎亲路上一棵老樟树上。果然,那纸刚一贴上,即时天昏地暗,大风大雨,雷火一闪,霹雳一声,那空心古樟被炸开了膛,新娘子从中跑了出来。从此,这一地区民间嫁娶,便有了在花轿上贴“肃”字的习俗。书写“肃”字时,须口念咒语,云:“一竖山河动,横担日月明,右撇星斗见,右拖鬼神惊;普庵来到此,诸煞尽敛形。”如此,便可除邪,庇护新娘。现今离慈化寺百里开外的上高县,尚存此风,结婚者往往在轿车头上贴个“肃”字,以图吉利。
 
信息来源: 本站收集 【打印本页】【纠错留言】【关闭窗口】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网站帮助 | 联系我们 | QQ及时咨询 QQ及时咨询(2513807704)
主办:宜春市人民政府 承办:宜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技术支持:宜春市政务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bet365娱乐场下载 赣ICP备06000141号 赣公网安备 36090202000004号